來源: 華圖教育2016-11-14 17:28
申論熱點材料閱讀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我們會路遇病人突然摔倒,因為有人出手相救,卻被反咬一口,因此就會讓好多本來心懷好意的人,卻再難以伸出援助之手。是否應(yīng)該出手相救的問題逐漸卻成了一個社會難題。
模擬題
針對我國開始實施的“好人法”你怎么看,我們該如何讓“好人法”的善意得到充分的釋放呢,而不再讓實施救助的人再心有余悸?
綜合分析
因為本來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美德,當(dāng)他人處于危難之時,很多人都會本能地伸出援助之手。由于近年來救人反被訛的新聞頻頻出現(xiàn),就會讓有的目擊者不敢救人、不愿救人。
然而上海這部俗稱“好人法”的條例,從法律上明確好人不承擔(dān)責(zé)任,用法律來給好人撐腰,對激勵更多人積極行善,有積極意義,彰顯立法的重大進步,讓愿意做好事的人敢于做好事,有利于解決“不敢救”的問題,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。
另一方面,要解決“訛詐難題”,還要大力弘揚助人美德,逐步健全正面獎勵好人好事的法律法規(guī)。讓大力獎勵抵消難以懲罰潛在的負面效應(yīng)。正是因此,《上海市急救醫(yī)療服務(wù)條例》中規(guī)定“鼓勵社會組織通過商業(yè)保險、獎勵等形式,支持和引導(dǎo)市民參與緊急現(xiàn)場救護”解除救助人的后顧之憂。
應(yīng)加重對那些“訛詐”和“耍賴”人的處罰力度,除將他們列入“失信黑名單”外,還可以通過建立“好人基金”等來補償好人的損失,同時通過法律援助等幫助“好人”通過法院起訴等向有關(guān)當(dāng)事人追討。從而鼓勵或者保護人們在緊急時刻救助他人,而免除無償救助者施救時的后顧之憂。
“好人法”的宣示意義大于實際效果;也有人認為,與其立法保護好人,不如培養(yǎng)更多急救人員和完善公共場合急救設(shè)施。即便如此,也不必太過苛求,畢竟“好人法”是針對見義勇為者而設(shè),目的是讓更多人敢于對急需救助者伸出援手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“好人法”邁出了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的第一步,為道德托了底,作用和意義不可小覷。
綜上所述:出臺“好人法”只是第一步,細化配套相關(guān)制度措施,使“好人法”的善意在有效實施過程中得到充分釋放才是目標。通過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,以法律來促進“好人有好報”價值觀的弘揚,讓社會道德回歸自然,促進互幫互愛的社會主義道德蔚然成風(fēng),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