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務員考試

您當前位置:公務員考試網 > 時事評論 > “詐飛機”背后的社會心理待剖析

“詐飛機”背后的社會心理待剖析

2013-11-01 11:18:04 公務員考試網 http://whispersoftheforest.com/ 文章來源:華圖教育

  看待飛機“詐彈”現(xiàn)象,更要將視線前移,去認真剖析每一個案中的犯罪動機與原因,以尋找造成犯罪多發(fā)的普遍性因素。

  昨日中午,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接到爆炸物威脅電話,共有4個航班受到影響,造成飛機迫降和航班延誤。目前1名嫌疑人已被公安機關控制。

  這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(xiàn)飛機“詐彈”的新聞了。雖然在法律上,此類行為會受到刑法上編造、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追究,但是值得反思的是,為什么在國家刑法明確定罪立刑的規(guī)制下,為什么在司法機關專門出臺依法從嚴打擊此類犯罪的通知背景下,為什么在最高法剛剛公布《關于審理編造、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》的情況下,依然有人甘愿鋌而走險、頂風作案?這樣的行為是在挑戰(zhàn)法律與司法的權威,還是傳遞出什么不一樣的社會心理?

  從常理判斷,行為人謊稱飛機上有炸彈,不會不知道這種虛假信息會帶來多大的恐慌,因為飛機絕非普通的公共交通工具,一旦出現(xiàn)險情乘客生還率極低。恐慌不僅影響具體航班上乘客的權益,也會向社會傳遞出航空安全脆弱性的負面效應,因而具備了恐怖的特征。這是現(xiàn)代國家普遍從嚴打擊此類犯罪的理由,但也可能就是嫌疑人選擇飛機“詐彈”的行為動機——擴大恐怖的受害面積,引起社會的關注。由此,我們挖掘此類犯罪背后的原因是必要的。

  或許在不同的個案中,嫌疑人作案的動機各不相同。有的出于刺激和玩笑,有的出于個人訴求得不到關注,也有的出于報復社會的極端心理。但不管怎樣,他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,其行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的影響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,犯罪可以被視為社會問題的一種別樣反映。有學者就將犯罪比作細菌,把社會比作培養(yǎng)基。特別是在轉型期,利益分化、沖突加劇、人心浮躁等,當社會成員的尊嚴、安全、成功的機會逐漸削弱或喪失時,社會應有的整合功能也隨之式微,犯罪就容易成為少數(shù)人針對社會的示威、反抗。

  與其他犯罪不同,編造飛機炸彈并不是直接針對怨恨對象,而是泛指那些無辜的人,這種完全“損人不利己”的犯罪所透露出的心理,或許折射出我們社會心理機制對一些人的意志失去了控制力。我們當然不能否認犯罪中的個人原因,但也應重視個案背后的深層次原因,否則司法的事后治理往往會“按下葫蘆浮起瓢”。因此,看待飛機“詐彈”現(xiàn)象,不能只是把眼光緊緊盯住司法如何依法從嚴懲治上,更要將視線前移,去認真剖析每一個案中的犯罪動機與原因,以尋找造成犯罪多發(fā)的普遍性因素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系統(tǒng)解決好犯罪預防這一課題。

↓↓↓↓2019年省公務員考試相關產品推薦↓↓↓↓
2019省考面授課程
課程進入
2019省考在線課程
課程進入
2019省考備考用書
優(yōu)惠進入
2019省考免費資料
領取進入

相關內容推薦

圖書

華圖教育:huatuv
想考上公務員的人都關注了我們!
立即關注

10萬+
閱讀量
150w+
粉絲
1000+
點贊數(shù)